热文推荐
◆ 金庸离开的24小时里,我们关于那个时代的共同记忆被一一唤醒
过去几天,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前往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第3次海试,海军89号综合保障船首次随航母出海。而美国海军近一段时间“热捧”中俄军力发展,强调应大幅提升战力予以应对,前者靠夸大中俄威胁来搞到扩军资金的“老套路”再次上演。
8月26日,辽宁海事局发布航行警告,从10月28日8时至11月6日18时在黄海北部4点连线区域进行军事活动,禁止其他船只驶入。坐标显示,该海域与中国国产航母前两次海试区域基本重合。据香港《大公报》报道,10月28日上午,中国首艘国产航母正式开启第3次海试。中国海军89号综合保障船也跟随航母赴相关海域展开试验,这也是中国国产航母海试以来,该保障船首次一同出海。
▲国产航母挂出海试信号旗。(香港《大公报》)
中国首艘国产航母于2013年11月开工,2015年3月开始坞内建造,并于2017年4月26日下水。2018年5月13日至18日,首艘国产航母完成了第一轮试航。5月27日,中国首艘国产航母与辽宁舰的“历史性同框”照片在网上被公开。8月26日,国产航母开赴相关海域开展第二次海试。
军事专家评论称,在前两次海试对推进系统检测验证,以及对动力、通信、指挥系统联调联试后,国产航母第3次海试将调试和校准电子系统,并进行导航及通信等方面试验。
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在结构上与辽宁舰高度相似,而改造辽宁舰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也由此有了用武之地,这也是该艘航母建造以及试验进度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。俄专家认为,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具备远胜辽宁舰的技术性能,特别是改进了内部设计,纠正了苏联航母在结构上的缺陷,而且自始至终似乎也没有遇到什么大的技术难题。
早前外媒主流观点宣称,中国首艘航母不可能在2020年之前服役,而今则普遍认为,在2018年底或者2019年初中国海军就能接收这艘航母。届时,中国的双航母编队将从梦想照进现实,那画面光是想想都觉得很美。
▲10月28日,首艘国产航母离开大连造船厂前往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第三次海试。(香港《大公报》)
俄媒评论称,2艘航母将让中国变成名副其实的“航母大国”,而像俄罗斯和法国这样仅有一艘航母的国家已经配不上这个称号。说起辽宁舰的“兄弟”——俄军唯一航母“库兹涅佐夫”号航母在10月30日就遭遇了“飞来横祸”。
当时,“库兹涅佐夫”号航母正在船厂进行大修,但突发的断电事故导致浮船坞沉没,而不受控制的起重机砸在了航母的飞行甲板上。据塔斯社报道称,事故中航母只是受了点“轻伤”,并不影响维修进度。此前俄海军表示希望在2021年接收维修后的航母。本来俄媒对于“库兹涅佐夫”号航母能否按时完成维修就抱有很深的忧虑,如今出了这样的严重事故,或许俄海军更需要先练好“修身养性不生气”的功夫。
而作为世界上现役航母最多、吨位最大、技术最先进的美国,其最新的福特级航母的2号舰“肯尼迪”号航母已经完工大半,建造进度比计划提前了4个月,有望提前下水。
中国航母发展确实呈现出惊人的速度,也在很短时间内追上甚至赶超了一众老牌航母大国,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作为“领跑者”的美国仍存在巨大差距,成绩固然可喜但是追赶的脚步却不能有丝毫放松。
8月13日,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纽约德拉姆堡基地签署“2019年国防授权法案”,在随后的演讲中,特朗普面对美军士兵难掩骄傲神情,“我们有7160亿美元”,特朗普表示,这是美国现代历史上“对我们军事力量最大的一笔投资”。
但是美军各军种似乎并没有像特朗普这样“喜形于色”,而是继续“哭穷”,可以说是将本属于东方古老智慧的“会哭的孩子有奶吃”领悟得异常透彻。而美国海军则是深谙“曲线搞钱”的精髓——将中俄军力“吹上天”,完全是一副再不给美国海军加钱,美国就要“凉凉”的即视感。
▲资料图片:美国航母编队
例如美国海军驻欧洲和非洲司令、北约盟军联合部队司令詹姆斯·福戈上将,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将俄北方舰队的潜艇战力“吹了一波”——俄新潜艇性能强悍足以造成巨大威胁,而且数量也在快速增长。但据俄罗斯报纸网消息称,北方舰队近15年来就得到3艘新潜艇。
俄媒认为美海军上将的这一系列操作其实是玩了多年的“成熟套路”,首先以无稽之谈肆意夸大对手军事威胁,然后借此为据伸手要钱从而壮大自己。嘴上说的都是国家利益,其实心里盘算的都是军种私利。
目前美军正把重点从17年来在全球各地参与反叛乱战争转向应对中俄等旗鼓相当的对手。根据美国海军2018年版“未来30年造舰计划”,到2050年美国海军要建成由355艘战舰组成的庞大舰队。就在这个“355舰”计划尚且面临重重阻力之际,美国“传统基金会”发布的最新报告已经扬言,要对付强大的中俄海军,美国海军在2039年之前就需要将舰队规模扩充到400艘。
▲美国海军多航母编队战斗群进行远洋巡航任务。
在20年内将美海军舰艇数量扩增40%,看起来像是失去了理智,但是如果美军能通过夸大中俄威胁忽悠得本国高层“充分发挥想象力”,进而产生“细思恐极”的效果,也没准他们的“无理取闹”就会梦想成真。
热文推荐
◆ 金庸离开的24小时里,我们关于那个时代的共同记忆被一一唤醒
编辑 | 王恩泰